无广告版本的古代言情《明史看到一半,我穿成了崇祯帝!》,综合评价五颗星,主人公有崇祯王朴,是作者“流于你心”独家出品的,小说简介:我是历史系研究生,周末在图书馆看明史时,被炸雷劈到穿越成崇祯帝。睁眼就在紫禁城东暖阁,老太监哭着喊皇爷,太医说我受惊吓气血不畅。得知此刻是崇祯14年松山大战时,大明危如累卵。我深知责任重大,强压震撼,模仿帝王口吻安抚众人,从此刻,我要以崇祯身份,力挽狂澜救大明。...
叫做《明史看到一半,我穿成了崇祯帝!》的小说,是作者“流于你心”最新创作完结的一部古代言情,主人公崇祯王朴,内容详情为:崇祯策马而行,心思如麻。如今虽有银钱在手,可火器却极度匮乏。上次围剿徐允祯,调集近八百杆精心铸造的火铳,几乎掏空了整个京城的库存。他也曾想过向澳门的葡萄牙商人购置火器,可细细思量,此路实难行通...
免费试读
李若涟恭敬地退下大殿,迅速安排人手去执行皇帝的命令。而崇祯则坐在御案后,继续批阅着奏章,心中盘算着如何进一步稳固朝局,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。
他深思熟虑后,扯开嗓子喊道:“大伴,大伴~”
王承恩闻听皇上召唤,如离弦之箭般慌忙跑了进来,“皇爷有何吩咐?”
“走,咱们去一趟军器局!”
不多时,崇祯便在王承恩等人的簇拥下,前往军器局。
在历史中的崇祯末年,军器局就是个挂着牌子的小作坊,工匠严重短缺且多为老弱冒名,技术水平低下,严重影响火器的制造质量。生产效能低下严重,像1628 年工部火药局额定产能应为年产火药 120 万斤,实际产出不足 30 万斤。永乐年间《火攻挈要》记载的火药配方硝硫炭比例为 75:10:15,到崇祯时竟退化为 5:1:1。1629 年徐光启实测发现,京营库存火药爆炸威力仅有设计值的 17%。
包括管理混乱腐败,文官集团对火器技术进行压制。火器质量滑坡,如崇祯十二年洪承畴军中所携 112 门火炮中,73 门为嘉靖旧炮,“膛线磨平,弹不及百步”。可笑的是在1642年年松锦大战结束后,清军缴获的 127 门火炮中,仅 11 门堪用,其余皆 “锈蚀变形,难辨铳规刻度”。
崇祯策马而行,心思如麻。如今虽有银钱在手,可火器却极度匮乏。上次围剿徐允祯,调集近八百杆精心铸造的火铳,几乎掏空了整个京城的库存。
他也曾想过向澳门的葡萄牙商人购置火器,可细细思量,此路实难行通。一来一回,起码得两个多月。且不说运输途中的成本与损耗,如今已是八月底,洪承畴在前线战事吃紧,哪能等得了这般久?
那群西洋商人向来唯利是图,瞅准大明朝如今内忧外患的局势,定会趁机哄抬物价,届时朝廷怕是要花上数倍的银子,还未必能拿到合用的火器。想到此处,崇祯眉头紧锁,心中暗叹这局面的棘手 。
崇祯抵达军器局,工部主事及火药局掌印太监早已率领一众官员跪地迎接。他面色冷峻,径直走进工坊,看着杂乱无章的场地和锈迹斑斑的工具,沉声道:“这就是我大明制造火器的地方?怎会如此破败?”
主事惶恐万分,叩头道:“陛下恕罪,近年来军器局经费短缺,工匠们的薪俸都难以按时发放,不少人都已离职,这才导致如今这般景象。”
崇祯叹了口气,望向众人,他踱步至一堆半成品火铳前,随手拿起一支,质问道:“这些火器为何造到一半就搁置了?”
一位工匠模样的人战战兢兢地站出来:“陛下,材料不足,好些关键零件都凑不齐,实在没法继续造下去。”
崇祯眉头拧成了一个 “川” 字:“材料为何不足?采购之人何在?”
负责采购的官员赶忙上前,声音发颤:“陛下,如今物价飞涨,尤其是制造火器的精铁、硫磺等物,价格翻了数倍,采购经费根本不够,多方筹措也只能买到这些。”
崇祯又问:“军器局每月的火铳,大炮等产能如何?”
主事颤抖的看了眼皇上还是咬着牙答道:“回陛下,目前铸造枪炮用的原料价格飞涨。
各省铁矿...河南、山西的矿道俱被流寇所据,湖广的铁料又因漕运断绝..."
他的声音越来越低,"如今每月...每月仅能保证火药有两万余斤的产出..."
崇祯笑了一句回道:“哼,两万斤?我记得崇祯元年工部火药局额定产能应为月产火药十万斤”
工部主事吴彬听完皇上的话,“扑通” 一声立马跪下,神色凝重,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与无奈:“禀陛下,自崇祯三年始,工部每年都未拿到足额拨款。这数年来,诸多营造修缮工程被迫搁置,军器局更是深受其害。”
其余工部及火器局的官员们见主事吴彬跪地陈情,也都纷纷跟着下跪,他们深知工部如今艰难处境,心中满是惶恐与无奈,皆盼着能替主事吴彬求个情。
军器局承担着制造兵器、火器,供应前线军需的重任,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。没有足够银钱,采购材料都成了大难题。精铁价格飞涨,如今市面上的精铁,杂质多、质量差,即便花大价钱买来,打造出的兵器也不堪大用。火药所需的硫磺、硝石,也因经费紧张,时常供应不足,产量锐减。
工匠们更是苦不堪言,月俸拖欠许久,不少手艺精湛的老师傅,实在熬不下去,纷纷离京返乡谋求生计。新招来的工匠,手艺生疏,又缺乏足够的培训,造出来的东西质量远不如前。
前几日查验库存火器,好些火铳都出现了锈蚀、膛线磨损的状况,这要是拿到战场上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崇祯望着这跪了一地的官员,微微叹了口气,心中也是感慨万千。
明朝末年,内忧外患交织,局势糜烂至此,工部的窘况他又何尝不知。
天灾频繁肆虐,赤地千里,百姓流离失所,朝廷需拨出大量银钱用于赈灾;建奴在边境屡屡犯边,战火不息,军费开支如流水一般。这般情形下,户部的银库早已捉襟见肘,实在拿不出多少银子来拨付给军器局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