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网友对小说《嬴政:谁敢动先生,先问过我》非常感兴趣,作者“二月流萤”侧重讲述了主人公嬴政虾仁身边发生的故事,概述为:现代历史系学生虾仁意外穿越至战国末期的秦国,以一部没电的手机和满脑子的现代知识,成为嬴政眼中的“天授奇人”。他用杂交育种技术解决军粮危机,以流水线思维改良军械,凭郡县制构想打破分封桎梏。在古今观念的碰撞中,嬴政给予他无条件的信任,他则助这位雄主以雷霆之势扫平六国。从咸阳宫的朝辩到六国烽烟的战场,从玉米田的新芽到驰道上的车辙,两人以君臣之契,在分裂数百年的华夏大地上,浇筑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统一王朝。这不仅是一部变革史,更是两个灵魂跨越时空的相知与共生。...
小说叫做《嬴政:谁敢动先生,先问过我》是“二月流萤”的小说。内容精选:那里的玉米已经收割完毕,田埂上还残留着金黄的碎屑。百姓们的欢呼虽已平息,但那种丰收的喜悦,仿佛还萦绕在咸阳城的上空。“或许……我们确实该看看,除了竹简之外的世界。”淳于越的声音很轻,却像一滴雨,落在了博士们沉寂的心上...
嬴政:谁敢动先生,先问过我 免费试读
诏令传到太学时,博士们再次陷入沉默。这次的沉默里,少了些抵触,多了些复杂。淳于越看着诏令上“编撰《农书》”四字,突然想起年轻时在稷下学宫,与诸子百家辩论的场景——那时的儒家,也并非如此固步自封。
“老夫……愿领命。”淳于越缓缓开口,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,却也有一丝释然。
年轻博士们惊讶地看着他。
“《诗经》里也说‘播厥百谷’,”淳于越拿起一卷《诗经》,“百谷之中,多了玉米,又有何不可?”
他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远处试验田的方向。那里的玉米已经收割完毕,田埂上还残留着金黄的碎屑。百姓们的欢呼虽已平息,但那种丰收的喜悦,仿佛还萦绕在咸阳城的上空。
“或许……我们确实该看看,除了竹简之外的世界。”淳于越的声音很轻,却像一滴雨,落在了博士们沉寂的心上。
太学的沉默还在继续,但这沉默不再是全然的抗拒。有博士开始翻阅农桑相关的典籍,有博士托人去试验田讨要玉米种子,还有人悄悄写下“堆肥法”三个字,在竹简上反复琢磨。
虾仁站在太学外,看着那扇紧闭的大门,知道这场沉默是必要的。旧思想的瓦解,往往不是靠呐喊,而是靠事实的冲击,靠内心的动摇。
夕阳西下,太学的门终于打开。几个博士走出来,手里拿着竹简,径直走向试验田的方向。他们的背影在暮色中显得有些佝偻,却不再像往日那般僵硬。
章台宫的灯火亮了。嬴政看着李斯送来的《农书》编撰计划,上面列着淳于越等博士的名字。他提笔在上面批了一个“可”字,笔尖划过竹简的声音,清脆得像一声叹息,也像一声开始。
博士们的沉默,是旧时代的落幕,也是新时代的序章。当《诗》《书》的墨香与玉米的清香相遇,碰撞出的,或许才是真正能让大秦长治久安的智慧。
章台宫的朝会正进行到一半,讨论着秋收后如何调配粮草。嬴政手指轻叩案几,听着李斯汇报各郡县的存粮数字,眉宇间带着一丝欣慰。就在这时,一个内侍连滚带爬地冲进殿内,脸色惨白,声音颤抖:
“大……大王!紧急军情!雍城……雍城急报!”
整个朝堂瞬间安静下来,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那内侍身上。嬴政的眼神一沉:“讲。”
“嫪……嫪毐反了!”内侍几乎是哭着喊出来的,“他以‘蕲年宫有变,吾当入卫’为名,调动雍城私兵、门客数千人,占据了祈年宫,还……还控制了太后宫!”
“哗——”
朝堂上炸开了锅。
“什么?嫪毐那阉人竟敢叛乱?”
“他疯了吗?就凭他那点私兵?”
“雍城是我大秦旧都,岂能落入贼手!”
嬴政猛地站起身,玄色王袍扫过案几,青铜镇纸“哐当”一声掉在地上。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,眼神却冷得像冰:“具体情形如何?蒙恬的锐士呢?”
“蒙将军的部队被叛军阻挡在岐山,一时难以突破!”内侍递上密信,“叛军还散布流言,说……说大王被妖人蛊惑,残害宗室,他们是‘清君侧’,要拥立……拥立太后临朝!”
“清君侧?”嬴政冷笑一声,声音里带着刺骨的寒意,“他也配!”
李斯立刻出列:“大王息怒!嫪毐叛乱,看似凶猛,实则外强中干。他麾下多是乌合之众,雍城百姓未必真心归附。当务之急,是立刻派兵平叛,夺回雍城!”
“派兵?派谁?”宗室嬴傒出列,目光扫过群臣,“如今秦军主力多在边境,关中兵力空虚……”
“寡人亲征!”嬴政打断他,语气斩钉截铁,“嫪毐叛乱,祸乱宗社,寡人岂能坐视不理!”
“大王不可!”淳于越连忙劝阻,“千金之子坐不垂堂,大王乃万金之躯,岂能亲涉险地?”
“险地?”嬴政看向雍城的方向,眼中燃烧着怒火,“嫪毐玷污宫闱,觊觎王权,此等乱臣贼子,寡人若不亲手除之,何以面对列祖列宗?何以号令天下?”
他转向武将列:“王翦!”
“末将在!”一员老将出列,抱拳行礼。"